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新   闻 >学会动态
中国能源研究会2021年会成功举办
日期:2022-04-20 22:33:02      浏览数: 5308      来源: 中国能源研究会       作者: 【字体:

ad84d4d2-80e8-4752-ae11-357eb6e44b8d.jpg

4月20日,中国能源研究会2021年会以视频会议形式举行。作为我国能源领域的学术盛会,本届年会以 “双碳目标下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与产业发展”为主题,邀请能源领域院士和专家作主旨报告,与全国能源科技工作者相聚“云”端,共同探讨交流碳中和愿景下我国如何做好战略转型布局,引领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升级,共谋绿色发展。大会由中国能源研究会主办,中国华能集团给予支持,国网信息通信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威胜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协办。线上参会人数累计达到近4万人次。

微信图片_20220420223556.jpg

中国能源研究会理事长史玉波为年会致开幕词,国家能源局总工程师向海平、中国科协科学技术创新部部长刘兴平分别致辞。大会由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王禹民主持。

微信图片_20220420223531.jpg

史玉波理事长在致辞中回顾了过去一年中国能源研究会的主要工作成效。目前,我国能源行业正孕育革命性变革,处于新旧动能转换,低碳化、绿色化转型的关键时期,能源行业以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为目标的能源转型发展将为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史玉波理事长表示,实现双碳目标下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与产业发展,需要加快发展,在发展中实现转型,在转型中实现绿色低碳。近期发布的《“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明确了“十四五”时期能源转型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认真落实好体系规划至关重要。要大力发展水、风、光、生物质、地热能、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适当发展天然气发电,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开发与利用,发展绿色灵活煤电机组,要以增量发展有效带动存量结构调整,进而实现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着力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实现双碳目标下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与产业发展,需要加快能源科技创新,发挥举国体制优势,加快关键技术攻关,力争颠覆性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要充分发挥能源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支持企业加快绿色低碳重大技术研发,加强产学研用协同配合,以科技创新助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需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引领能源发展第一动力作用,提高能源供给体系的韧性。要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要着力推动煤炭梯级利用。要着力突破油气勘探开发系列关键技术。要在大力发展水、风、光、生物质、地热能、海洋能发电同时,加快布局研发新能源安全可靠利用技术,确保传统能源退出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利用的基础上,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的需求。要以绿色低碳技术攻关为引领,构建能源技术创新新体系。能源技术创新要立足能源产业需求,着眼能源发展未来,以夯实技术创新基础,突破重大技术瓶颈为着力点,以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与安全替代、清洁能源多能互补与耦合应用、低碳化多能战略融合为主线,逐步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技术创新新体系。中国能源研究会将始终坚持党建强会、学术立会、开放兴会、依章治会、守正创新的工作总思路,积极发挥能源领域高端智库作用,以会员为中心,团结广大能源科技工作者,为推动我国能源高质量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微信图片_20220420223523.jpg

向海平总工程师在致辞中表示,推进能源革命、建设能源强国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能源行业的重大时代命题和重大历史责任,能源行业在推进绿色低碳转型过程中,要全面准确领会和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对推进能源革命、建设能源强国的各项要求,牢牢扛起这一重大历史责任。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我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实现良好开局。一是能源消费和供给结构持续优化。2021年,清洁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25.5%,较上一年提高1.2个百分点;煤炭消费比重降至56%,较上一年下降0.9个百分点。二是非化石能源发展势头强劲。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突破10亿千瓦,风电、光伏、水电装机均超过3亿千瓦,分别连续12年、7年、17年稳居全球首位,海上风电装机于去年首次跃居世界第一。三是能源转型新技术新模式蓬勃兴起。全球首个投入商用的高温气冷堆核电站并网发电,新型电力系统、新型储能、氢能和燃料电池、综合能源服务等新技术新模式方兴未艾。“双碳”背景下,我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正呈现两个方面的鲜明特征:一是新能源呈现大规模、高比例、市场化、高质量发展新特征。二是创新引领能源发展第一动力作用更加凸显。全面贯彻落实能源革命和建设能源强国要求,积极稳妥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要打造清洁低碳能源生产消费体系;要提升能源产业科技创新能力;要健全能源转型市场化机制;完善能源转型政策法规。

微信图片_20220420223513.jpg

刘兴平部长在致辞中表示,以“双碳目标下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与产业发展”为主题的2021年中国能源研究会年会的召开,正是对标国家要求,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升级,引领能源革命,共谋绿色发展的积极举措。作为我国能源领域的研究型社团,中国能源研究会积极参与中国科协重点任务,在引领能源学科发展、凝聚能源科技工作者、促进产学研创新体系建设、助力“双碳”目标实现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希望中国能源研究会继续着眼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为推动我国能源高质量发展汇聚磅礴科技力量,服务“国之大者”,支撑高质量发展,发挥科技社团组织优势、人才优势,积极参与“科创中国”建设,持续打造一流学术交流品牌、高端智库,拓展国际合作,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助力能源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杜祥琬,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华能集团董事长舒印彪,北京电力交易中心主任史连军分别作了题为“对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及路径的思考”“能源科技创新和产业进步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和“适应新型电力系统的电力市场建设实践与思考”的主旨报告。

微信图片_20220420223543.jpg

杜祥琬院士表示,我国的碳达峰碳中和战略面临减排幅度大、转型任务重、时间窗口紧等诸多困难和挑战。实现双碳目标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个长达几十年的科学的转型过程,既要防止“一刀切”简单化,又要防止转型不力,带来落后和无效投资。实现双碳目标有八大战略:一是节约提效优先战略,坚持节约优先的基本国策,“节约是第一能源”。二是能源安全战略,高度重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过程中的能源安全问题,传统能源逐步减退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替代的基础上。三是非化石能源替代战略,在新能源安全可靠逐步替代传统能源的基础上,不断提高非化石能源(核+可再生)比重。四是再电气化战略,电气化是促进能效提升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手段,以电能替代和发展电制原料燃料为重点,大力提升重点部门电气化水平。五是资源循环利用战略,强化经济和产业循环发展,从资源依赖走向技术依赖。六是固碳战略,坚持生态吸碳与人工用碳相结合,增强生态系统吸碳固碳能力与规模。七是数字化战略,全面推动数字化解碳和碳管理应用,助力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促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变革。八是国际合作战略,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责任和担当,更大力度地推进和深化国际合作。

实现双碳目标的路径有八个方面。第一,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重要手段实现经济发展与碳排放脱钩。第二,打造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和基础。第三,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安全稳妥实现电力行业净零排放。第四,以电气化和深度脱碳技术为支撑,推动工业部门碳排放有序达峰和渐进中和。第五,通过高比例电气化实现交通工具低碳转型,推动交通部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第六,以突破绿色建筑关键技术为重点,实现建筑用能用电用热零碳排放。第七,运筹帷幄做好实现碳中和“最后一公里”的碳移除托底技术保障。第八,减污降碳协同,构建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体考核的机制,建立健全减污降碳统筹融合的战略、规划、政策和行动体系。

微信图片_20220420223549.jpg

舒印彪院士表示,实现“双碳”目标,能源行业既是主战场又是主力军,要深刻认识和把握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理论和时间要求,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和我国的资源禀赋,坚持全局性、系统系思维,以保障能源供应安全为前提,统筹推进碳达峰与碳中和,发挥科技创新引领和产业支撑作用,加强体制机制保障,持续推进能源转型。按照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原则研究谋划能源电力的转型路径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第一,以清洁化、电气化、数字化、标准化为方向推进能源转型。第二,分三个阶段打造零碳电力系统。碳达峰阶段(2021-2030年),预计2028年前后,电力碳排放先于油气行业进入峰值平台期,峰值45亿吨 CO₂左右。按此阶段用电量年均增长4.5%测算,发电装机将达40亿千瓦,用电量11.8万亿千瓦时,新增电力需求的80%由清洁能源满足,清洁能源发电量占比升至49%。煤电从增容增量、控容减量到减容减量,发电量占比下降至42%。深度低碳阶段(2031-2050年),电力碳排放经历3-4年平台期后快速下降,到2050年碳排放降至5亿吨,实现深度低碳的电力系统。按此阶段用电量年均增长1.5%测算,发电装机将达到62亿千瓦,用电量15万亿千瓦时,新增电力需求全部由清洁能源满足,清洁能源逐步替代存量化石能源发电。煤电发电量进一步降至2万亿千瓦时,占比降至13%。零碳阶段(2051-2060年),从深度低碳到零碳,仍将保持一定规模的火电,产生的碳排放采用CCUS技术移除。发电装机将达到70亿千瓦,发电量16万亿千瓦时,清洁能源发电量占比超过90%。煤电年利用2000小时左右,发电量降至1万亿千瓦时,占比降至7%。目前,实现净零排放的相关技术研究还在深入,基础理论构建,核心技术突破,产业转型升级的任务还很重,我国能源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要从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新能源发电、氢能、新型能电力系统技术、碳排放监测技术标准体系、加快全国统一高效电力市场建设六个方面加快实现创新突破和产业升级。

微信图片_20220420223537.jpg

史连军主任表示,随着新型电力系统的加快构建,新能源占比的不断提高对电力系统运行和市场建设的影响已经逐步从量变走向质变,市场建设已经进入“无人区”。从当前市场现状和面临的形势来看,能源转型下市场建设面临三方面的挑战:一是电力市场主体定位需要重新调整。二是电力市场价值体系需要重新树立。三是电力市场机制需要重新设计。随着落实“双碳”目标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持续深化,电力市场建设需要坚持以保障电力可靠供应、促进能源低碳转型为基本原则,要考虑以系统化思维开展电力市场设计;现阶段坚持和完善“统一市场、两级运作”的市场架构;加快推动新能源市场化消纳;深化开展中长期市场连续运营;加快现货市场功能建设;持续完善电力辅助服务市场;探索建立容量补偿机制和容量市场;完善电力市场价格形成和传导机制,进而促进电力资源大范围共享互济和优化配置,推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统一市场化电力市场体系。

本次年会还举行了颁奖仪式,受表彰的包括:2021年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源创新一、二、三等奖共105项,优秀青年能源科技工作者45名。会议还举行了2021年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源科普基地授牌仪式。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