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讲话精神,推广生态农业、生态种植、生态养殖,高质量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中国能源研究会节能减排中心联合三亚(国际)消费研究院,于2022年6月2日,邀请有关方面的领导和专家,央企、国企和吉林省有关单位的代表,通过线上,就吉林省土地生态修复与肉牛生态养殖技术进行交流和研讨,群策群力,为吉林省土地生态修复、绿色生态种植和养殖,以及生态种养循环,贡献智慧和力量。
参加会议的有,原农业部常务副部长尹成杰、国家粮食储备局原局长高铁生、中国能源研究会特邀副理事长陈进行、中国能源研究会学术顾问吴吟、中国农业风险管理研究会副会长范爱国、国家电投原资本运营总监关绮鸿等领导,中信集团新力能源开发有限公司、中化环境控股有限公司、北京建工环境修复公司、华润环保内蒙古环投集团环境治理公司、北京京能集团锡林郭勒煤电公司、国家电投吉林白城发电公司等央企负责人。中国农科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国家自然资源部国土整治中心工程技术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环发所、中央党校、神州汉邦(北京)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等单位的专家作了主题发言。吉林省畜牧局饲草处处长张友良、吉林省长春城开农投发展集团总畜牧师马明宽等地方代表也参加了会议。会议还邀请了中国能源研究会品牌中心、《中国能源报》、《中国电力报》、《农民日报社》等媒体的代表。
会议主题发言环节: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研究员、神州汉邦(北京)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龙厚茹介绍了“禾神元”微生物菌肥菌剂、微生物农药、微生物土壤修复剂,在生态农业、生态种植中的应用成果;功能性芽孢杆菌制剂生产的微生物饲料,对提高畜禽免疫力,促畜禽肠道营养吸收,提高饲料利用率,抗病抗虫,减少甚至完全替代抗生素、激素都具有显著效果,可以在吉林省“1000万头肉牛养殖项目”进行示范推广。中信集团新力能源开发有限公司总裁韩杰介绍了新力能源在土地生态修复方面取得的成果,探讨在吉林省参与土地修复的投资方向和合作模式。长春城开农投发展集团总畜牧师马明宽介绍了集团养殖业的发展现状和规划。中国农科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学科首席专家朱昌雄、中央党校创新工程首席专家赵建军教授等专家,介绍了微生物土地生态修复技术、绿色生态种植和养殖技术、以及生态种养循环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会议座谈环节,20余位专家围绕土地修复、生态养殖和发展循环农业的科学研究、技术应用、项目示范,介绍成果,积极建言。星猿(河北雄安)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刘彬董事长从生态种植生态养殖和食品安全出发,介绍了建立生态农场,建设“种植、信用、供销”农业产业三位一体互联网平台的做法。中化环境控股有限公司崔燕董事长,介绍了在吉林白城大安做的示范,今年准备探索在1万亩盐碱地种植甜高粱,用生物发酵饲料,处理粪污,以此推动吉林省循环农业的发展。北京京能集团锡林郭勒煤电公司原总经理刘春晓介绍了利用燃煤电灰渣修复荒山荒坡的经验。国家电投原资本运营总监关绮鸿谈到跨界集成可以支持创新发展,并和大家探讨了资本运作,发展农业产业的模式。
最后,参会的几位领导作了重要讲话。
中国能源研究会学术顾问吴吟在讲话中指出,要推动吉林省土地生态修复与肉牛生态养殖,一是要坚持系统观念。按照系统规划,系统组织来系统推进;二是吉林省土地修复以及肉牛养殖示范值得下大功夫去做;三是需要吉林省政府的有关部门来推进;四是要与吉林省现有的农牧业龙头企业协同推进;五是抓好绿色产业链。在制定标准方面、商业模式方面、建设数字化平台方面做好工作。
国家粮食储备局原局长高铁生在书面讲话中提出具体建议:一是博采众长,聚汇各方治理经验,借鉴其他治理试点的成败得失,以争取最好的经济社会效益。二是努力争取,出台比较完备的优惠政策,更好地调动市场主体和社会资本参与治理,调动当地利用盐碱地的积极性。三是精心培育形成可移植与可推广的新模式,边实施,边改进,早日取得显著成效,以期向其它省市输出技术模式,产业模式,管理模式。四是搞好宣传,形成品牌效益。
原农业部常务副部长尹成杰系统地讲了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要坚持绿色发展。包括:加强农业资源的保护,提高农业资源的质量和效率;切实保护耕地资源,保护好、建设好高标准农田;坚持实施初级产品供给大战略;坚持把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充分的发挥各类资源的优势,为消费者提供更为丰富多样的食品和农产品;坚持实行山、水田、林、湖草、沙冰一体化地保护和系统治理。特别是要利用微生物技术,在矿山修复和草原、耕地保护和修复方面的技术支撑作用。
二是要以现代科技为支撑,提高农业资源质量和利用效率。保护和提升农业资源的质量,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关键。关键在于大力保护好现有农业资源的前提下,提高我国耕地、草原、森林、淡水等农业资源保护和利用的科技含量。要以现代的科技为支撑,以市场需求和问题为导向,来实行农业传统技术精华和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工程技术与生物技术相结合,把农业资源的保护、利用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应该把工程技术、生物技术,特别是微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保护和修复耕地、草原方面要充分发挥微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作用。利用生物技术,特别是微生物技术来修复耕地、草原,这是一个重大的技术应用与创新的问题。这方面潜力还很大。所以我们要积极地探索利用微生物技术保护、修复、治理耕地、草原等农业资源地经验和机制。从一些地方的实践和专家研究的成果来看,中国农科院的朱昌雄所长,龙厚茹教授,还有中信韩杰董事长和吉林的马明宽总畜牧师等几位专家,都讲到这个问题。就是利用了微生物技术,来修复矿山,来保护耕地、草原等农业资源。有利于低碳环保,节能减排,不造成二次污染。
三是深入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加快发展农区现代畜牧业。农作物秸秆儿是重要的资源,我们现在对农业秸秆儿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了,提高了。我们国家既是粮食生产大国,又是农作物秸秆产量大国。全国不完全统计,大约有10.2亿吨秸秆,所以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意义非常重大,前景也非常广阔。近些年吉林省也创造了经验,在秸秆变肉工程方面迈出了个实质性的步伐。开展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推进农业的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中国农科院朱昌所长、龙厚茹教授,还有节能减排中心王凡主任,中国能源研究会吴吟局长,他们认识深,抓的力度大,在积极推动发展生态农业种植,发展生态地农业养殖。应用微生物技术,促进农作物秸秆儿综合利用,特别在饲料方面的应用,既有利于提高农业的效益,增加农民的收入,又有利于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有利于防控农作物的病虫害,有利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总之,加大微生物技术应用,发展生态种植业,生态修复,生态养殖业,秸秆变肉牛工程地实施和建设吧,就是促进和实现资源利用大循环。
中国能源研究会特邀副理事长陈进行对会议进行了总结,主要讲了五点:
一、土地生态修复任重道远。生态环境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当前,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但土地资源利用形势仍较为严峻,沙化、盐碱、重金属和农药污染、化肥板结等因素对土壤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吉林省盐碱地问题尤为突出,涉及白城、松原、四平等13个市县,其中重度盐碱地面积达到666万亩。
二、微生物生态修复技术潜力巨大。目前,“中农汉邦微生物土壤修复改良研究中心”微生物生态修复技术,把土壤改良作为切入点,营造并加速自然界土地修复过程,使用功能性微生物菌剂、微生物菌肥、微生物土壤修复剂,在土壤中大量培育微生物群落,让土壤建立起持久、自我修复的功能,经过多年反复试验,已经非常成熟,在农业和畜牧业领域具有十分广泛的应用潜力。
三、深化产业应用效益明显。经过全国28省市、数十万亩的长期应用和实践证明,“禾神元”多效微生物菌肥菌剂产品可替代化肥农药,对55种大田作物和经济作物有明显效果。其中,小麦、玉米、水稻等大田粮食作物增产10%以上,蔬菜瓜果等经济作物增产20%-30%以上,且全部达到绿色标准和欧盟出口标准。牲畜养殖方面,通过微生物发酵饲料、添加功能性微生物有益菌,制成功能性微生物饲料,可以提高饲料利用率,降低饲料食用量,提高畜禽免疫力,减少甚至完全替代抗生素、激素,提供绿色生态肉品。
四、推动地企合作前景广阔。吉林省是农业大省,也是畜牧业养殖大省,推广应用微生物技术,发展生态农业、生态种植、生态养殖意义重大。按照《吉林省农业绿色发展“十四五”规划》,已启动了1000万头肉牛建设工程,亟需加快推广微生物土地修复等高端先进技术,在充分发挥地方龙头国企优势基础上,引入中信集团等有实力的央企参与投资。通过创新合作模式、建立产业联盟、加强“产学研”融合,共建畜牧大产业,打造国家“大肉库”。
五、助力实现双碳目标。据统计,全球畜牧业产生的温室气体,已经占到了人类温室气体排放量的14%。通过引入循环经济理念,着力发展循环畜牧业,可以有效减少和消纳肉牛饲养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通过喂养微生物发酵饲料,可以直接减少肉牛温室气体排放量。利用养殖园区牛棚圈顶建设太阳能发电,可以提供热源和清洁电力,实现土地立体化增值利用,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都十分明显。目前,推动牧光互补产业发展,需要得到吉林省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创造先行先试经验,逐步在全国普及推广。
虽然还是处在疫情期间,但是“吉林省土地生态修复与肉牛生态养殖技术研讨会”开得很成功。下一步,需要调动方方面面的力量,积极示范,取得成果,予以推广,为吉林省土地生态修复、绿色生态种植和养殖,以及生态种养循环,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