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成果简介:
近年来,北方地区采暖季因散煤燃烧导致的空气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为此国家大力推进冬季清洁取暖,“煤改电”工程得以快速实施。课题针对“煤改电”配电网规划设计标准缺失、供电可靠性要求提升、可持续发展、关键设备研制、运维服务等内容开展研究,旨在节省“煤改电”工程建设投资,增强“煤改电”供电保障能力,降低电采暖用户费用,提升服务品质,为打赢蓝天保卫战提供可靠技术支撑。
2.主要技术创新
(1)创立“煤改电”配网规划设计标准体系。提出基于分类同时系数和“以热定电”理论的煤改电户均配变容量精准计算方法,提出狭窄空间 10kV 线路单相供电新制式及其典型设计。解决了户均配变容量不明确、狭窄空间施工难等问题,填补了煤改电配电网规划设计方面的空白。
(2)建立全方位“煤改电”供暖保障体系。提出基于房屋热惯性的“煤改电”客户抗停电风险承受能力评估方法;供电侧,提出低压联络典型设计和分区煤改电负荷应急供电方案;用户侧,提出不同场景下电采暖差异化配置方案,全方位保障居民可靠供暖。
(3)构建基于新能源消纳的“煤改电”持续发展新模式。提出基于纳什均衡理论的煤改电负荷消纳新能源多边博弈模型,制定多边最大收益的直购电量及电价,构建煤改电持续发展新模式。解决煤改电财政补贴、弃风弃光、跨区交易系列难题。
(4)研制自主知识产权的“煤改电”系列装备。研制双级增焓变频压缩空气源热泵,解决了低温环境热泵无法制热难题,最低温度可达-35℃;研制自平衡有载调容调压变压器、内置保护单相变压器、三相不平衡平滑切换装置等,实现煤改电配网可靠、经济运行。
(5)开发“煤改电”运维管理系统。提出计及气象信息的电采暖多元动态负荷预测模型,预测精度提高 4.2%。系统具备负荷精准预测、定向增值服务、设备运维管理等功能,实现电网设备运维和用户用能的高效、有序管理。
经中国工程院院士为组长的学术委员会鉴定:项目首创了大规模电供暖应用范例,整体研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图1 “以热定电”户均配变容量计算流程
图2 低压联络装置、典型设计及应用示意图
图3 单杆挂装式内置保护单相变压器
图 4 “煤改电”运维管理系统
二、技术优势及性能指标:
成果在“煤改电”配电网规划设计、增容改造方案、新型电力设备等方面与国内外同类技术相比具有先进性,具体技术指标对比见下表。
序号 | 技术/设备 | 国内相近技术 | 国外相近技术 | 本成果技术指标 |
1 | “煤改电”户均配变容量计算方法 | 户均容量经验值:取6~9kW | 户均容量约5.94kW,最大降低34.05% | |
2 | 有载调容调压变压器 | 满足负荷三相不平衡度≤15%运行要求,运行经济性差 | 国外采用母子变,无调容调压变,切换需停电 | 可满足负荷三相不平衡度≤25%运行要求,运行损耗较传统变压器可降低15% |
3 | 狭窄空间配网供电制式 | 居民三相供电制式 | 单相变保护外置 | 单相变压器运行损耗最大可降低32%,占地空间减小至1/4。 |
4 | 配网低压联络接线 | 用户侧无低压联络,检修需长时间停电 | 台区故障平均停电时间由2.15小时降低至38分钟 | |
5 | 空气源热泵 | 最低工作温度-20℃,低于该温度时无法制热,低于-15℃时,COP低至1.5左右 | 研制出超低温、高能效比空气源热泵,最低工作温度达-35℃,且该温度下COP高于1.8 |
三、所属领域:
综合能源系统方向:能源供应技术、能源控制技术
综合能源服务方向:多能供应服务技术
四、成熟度:
产业化阶段
五、市场应用情况及经济效益分析:
成果在北京全面应用,直接经济效益达 129.6 亿。至 2018 年底,覆盖户数超 120 万、台区 23787台、线路 2935 条,近三年新增售电收入 59.756 亿,实现节支 49.94 亿;研制的热泵、调容变、单相变销售至京津冀鲁苏等 15 省市,销售额达 14.5 亿,利润 2.46 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