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风险投资的新机遇:工业绿色低碳转型
日期:2025-04-02 14:21:00      浏览数: 62      来源:中外能源       作者:王芳,焦健 【字体:

工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石、产业链的中枢、实体经济的核心,也是我国节能降碳的主战场,更是支撑我国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工业领域如期实现“双碳”目标离不开重大技术突破和科技创新支撑,更需要长期稳定的资金供给。将私募股权投资(PE)和风险投资(VC)这一机制和模式引入工业低碳转型领域,不仅能够完善我国工业低碳技术创新的投融资机制,弥补工业科技创新的资金缺口,还能有效促进我国工业低碳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工业产业结构的升级

一、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工业绿色低碳发展取得突出成效,带动了工业行业技术进步,显著提升了高耗能行业能效水平。2022年,我国单位GDP能耗比2012年累计降低26.4%,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超过36%,重点大中型企业吨钢综合能耗、原铝综合交流电耗、水泥熟料能耗等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在此过程中,金融支持一直是促进产业转型发展、加快工业技术创新和转化的核心驱动力。在政策和金融的驱动下,2012-2022年我国全社会公共资金和私人资金投向工业能效提升的资金规模约2万亿元,实现的节能能力约占同期全社会节能量的30%左右。其中,财政资金占比约在5%-10%,主要以奖补、专项经费等方式发放,着重普适性技术和产品的推广,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主流绿色金融产品重点针对大中型企业和使用成熟技术的绿色项目,私募股权投资(PE)和风险投资(VC)开始关注低碳技术投资,但对于工业领域颠覆性低碳技术的投入仍比较谨慎,企业低碳技术研发资金仍主要依靠自有资金。

“双碳”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将双碳目标的实现定位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性机遇。我国作为后工业化时期的发展中国家,传统工业企业的低碳技术战略储备和关键技术自给率仍然不足,工业企业要想在未来的产业分工中占据价值链顶端,必须打破惯性的技术研发和应用思维,从“引进、吸收、再创新”的传统创新模式向原始创新、颠覆性创新转变,在深度节能减碳技术、先进控制与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终端电气化技术、绿氢应用技术、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技术等关键共性技术领域加强研发投入。根据工业部门低碳转型路径,结合清华大学、中金公司、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等机构的测算方法,对工业领域中工艺调整、节能提效、能源替代、CCUS等四个主要方面进行了自下而上的计算。结果显示,工业低碳转型的资金需求在20万亿元以上,如此庞大的资金需求,完全依靠财政资金和金融机构提供的贷款等融资模式难以有效满足不同企业、不同项目、不同技术创新类型的资金需求,还需要金融市场充分调动各类金融资本,形成与技术创新体系相匹配的资本市场,使工业低碳转型过程中的研发创新和应用获得更加优质的金融服务保障,促进我国工业技术创新能力持续且快速地提升。

二、发挥VC/PE在工业低碳转型中的先导性作用

(一)工业低碳技术创新与VC/PE之间具有较强的契合性

企业低碳技术创新中,中小企业是科技活动最频繁、科技创新最活跃的企业群体,更是影响工业创新能力和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力量。但由于低碳技术创新具有的高投入性、高风险性、高收益性和项目回报周期较长等属性,中小企业也是面临融资约束最大的群体。而风险容忍度高、投资期限相对较长正是VC/PE的优势所在,其合理的契约安排、分阶段的资金投入、长远的投资目标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分散投资风险。同时,VC/PE提供的服务灵活多样,既可以从国家战略需求的角度关注重大技术突破方向,为工业低碳技术创新提供长期资本,也可以从供应链上下游协同角度助力产业链畅通,有效促进工业科技成果的转化,还可以为企业提供财务和管理方面的助力,帮助企业规范管理体系、对接政府优惠政策,全流程打造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因此,以VC/PE为主的社会资本的参与度事关未来我国科技创新的成败,充分发挥VC/PE的先导性作用,将高质量引领支撑我国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二)VC/PE赋能我国工业低碳转型的现状和特点

我国股权投资市场经过近40年的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机构数量、市场规模不断提升。尤其是2015年以后,绿色股权投资基金发展加快,成为绿色金融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截至20221215日,我国约有1192只绿色、可持续、ESG等方向的私募基金,在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与创业投资基金中占比约为1.76%,已经成为推动经济结构优化的助推器、优化资源配置的催化剂和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生力军我国VCPE投资于工业领域绿色低碳转型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从投资活跃度来看,政府引导资金和产业资本在绿色类项目的出资活跃度最高。一方面,政府引导基金作为出资人投向绿色子基金的比重明显提高,比重远高于市场化基金,如国家绿色发展基金截至2022年底已投资布局24个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氢能、光伏、生态环保、资源回收利用等领域的投资项目,总出资金额89.87亿元,同时也选择绿色领域有优秀业绩的品牌投资机构共同合作成立子基金。另一方面,产业资本近几年也逐渐成为绿色科技领域重要的资本力量,已有60%的产业资本作为LP投资基金,主要围绕企业核心业务进行产业链布局和技术创新,有代表性的制造企业和低碳环保企业有中节能、宝武集团、宁德时代、金风科技、比亚迪等。

1投资“双碳”方向较活跃的资本图谱

1743152630025.png

从投资领域来看,工业领域绿色低碳投资冷热不均,资本过度集中在一些赛道,如电池、新材料、新能源、工业机器人等领域由于资本的大量涌入出现局部或周期性过热情况,但与制造升级、技术提升相关的诸多关键环节还是资本洼地,比如机床、炼化行业的高端泵阀、电镜等诸多领域仍未被资本关注。即便是工业机器人领域,也同样存在资本密集投向视觉和自动移动机器人,而伺服电机、减速机、控制器等核心技术的投资占比较小等情况。这些领域大量资本的涌入,是估值高企的直接推动力,也在很大程度上助推行业泡沫,加剧了市场的无序性(如图1所示)。

 image.png

1  2021-20234月清洁技术领域各行业的投资案例数量占比

从支持科技创新来看,“专精特新”企业成为工业科技创新投资的重点对象。截至 2022 年底,全国共有7万多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8997 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90%以上的“小巨人”企业生产重心集中在机械、电子和化工行业的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和先进基础工艺等方面,工业技术基础良好,专业水平高,创新能力强。其中,VC/PE机构在“专精特新”企业的整体渗透率约13.4%,而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因专业程度更高、创新能力更强,行业地位更加突出,更易获得投资机构的关注,投资渗透率也高于行业平均值,达到26.5%(如图2所示)。随着高端装备制造和新材料等行业战略地位的逐步提升,部分领域进口替代进程加快,未来投资渗透率将进一步提升。

 image.png

2 2010-2021年专精特新企业股权投资情况

从投资理念来看,随着ESG理念愈来愈受到国内一二级资本市场的重视和认同,VC/PE机构开始将ESG理念融入投资决策、运营管理和考核标准过程中,持续通过制度体系建设、流程环节优化等方式,实现从项目开发、投资、退出的可持续投资链条闭环。据统计,2021年开展ESG实践的私募股权基金数量从2019年的11%增加到近20%2022ESG的投资热度持续提高,无论是LP还是GP,对ESG的重视程度都进一步提升。

从退出渠道来看,VC/PE机构积极寻求多渠道退出,并购交易热度明显提升。科创板、北交所、创业板注册制到全面注册制的实施,都推动了退出渠道的畅通。根据证监会数据,私募基金支持的绿色低碳相关领域的上市企业增多,2011年至20216月,VC/PE支持的绿色相关上市公司数量约在55%左右(如图3所示),行业主要集中在新能源、环保、光伏、电池等行业,而固废危废、节能、资源循环利用等领域的案例较少。除此之外,随着越来越多的行业逐渐进入调整与整合阶段,叠加IPO项目溢价降低,VC/PE机构也在积极寻求二级市场以外的退出渠道以获得现金收益,企业端被并购的意愿有所增加,也带动并购退出交易热度大幅提升,并购退出占比约为10%左右。

 1743152712588.png

3通过IPO退出的绿色投资事件(单位:笔)

(三)VC/PE支持我国工业低碳转型的六个着力点

工业低碳转型是一个确定性高、时间跨度长、覆盖领域广的投资赛道,未来一段时期是我国工业行业从具备制造能力向提升研发能力跃迁的关键期,迫切需要持续性的技术突破及大量资金投入,到2060年,节能和能效提升、再生资源利用、电气化、绿氢应用、工业数字化转型、CCUS六大领域将成为工业转型最重要的投资领域,也是 VCPE投资工业低碳技术的重要着力点。其中,工业节能提效中,通用设备能效提升、跨领域耦合和系统优化、数字化技术提升需求端的能效、工业过程节能技术应用等节能技术的应用,仅“十四五”所需投资将达到10800亿元。再生资源利用领域中钢铁、铝、塑料和纸等废弃产品再生、新能源设备(动力电池、风力叶片、光伏组件等)回收处理、危废利用与处置、“互联网+”模式的应用,投资需求约2.6万亿。工业领域加热系统的电能替代,以及钢铁、建材、化工、有色金属等行业的核心生产工艺的电气化改造和创新,预计相关投资累计将达到数万亿元。工业绿氢应用中,产业链上相关的氢冶金技术、电解氢相关装备制造技术、新型材料等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也将成为重点关注领域。工业领域数字化转型和改造的发展需求巨大,特别是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是数字经济的主战场和发展重心,预计到2032年我国产业数字经济规模将超过80万亿元。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在高炉炼铁碳捕集、水泥窑尾气和烟气碳捕集、钢铁渣综合利用、高炉气CO2循环利用等领域的应用和成本降低有望成为很好的商业机会。

三、VC/PE参与工业低碳技术转型投资面临的问题与障碍

虽然风险投资和私募基金在支持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投资活跃度、市场规模、绿色投资理念不断提升,但投资工业低碳技术创新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低碳技术界定、评价体系尚未建立。我国低碳技术的界定、评价、标准化等工作尚不能满足工业领域高质量发展和绿色投资的需求。绿色低碳技术清单的制定相对滞后,缺乏持续更新和迭代,如《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2006)》已有近20年没有修订,对鼓励基金投资节能技术没有指导价值。而且由于缺乏技术标准,第三方评估机构无法有效量化评估低碳技术的环境效益,增加了投资者认证、评估、识别绿色技术企业的成本。同时,以绿色专利为代表的绿色知识产权保护、运用、服务等方面的制度建设仍不够完善,尤其是针对高价值绿色专利,工作链条尚未形成,使风险投资不敢涉足风险较大的中试前期的投资。

其次,缺乏合格的、有经验的绿色基金管理机构。基金业协会注册备案的1000多支绿色、可持续、ESG等方向的私募基金中,还有大部分基金投资行业范围广、投资策略不清晰,而专注并深耕于绿色、清洁、低碳技术的基金仅有数十只。因此,机构同质化和缺乏专业化等问题,影响了其对绿色行业产业链上下游、产业升级趋势、盈利水平等方面的判断,进而影响了基金的投资效率。

另外,由于基金存续期较短VC/PE对低碳技术投资的耐心不足。风险投资和私募基金对低碳技术企业的投资仍存在一定的投资期限错配问题。目前,我国绿色VC/PE基金的存续期大多为5-7年,而大多数低碳技术企业能够达到首次公开募股(IPO门槛需要8-10年的成长期,因此国内的VC/PE基金更偏向中后期阶段,以及具有成熟技术的企业而对种子期和初创期企业的投资依然不足,无法实现有效的价值传导。

最后,VC/PE监管考核制度与创投资本的投资需求不相符。国内多数绿色VC/PE基金的资金来源主要为政府引导基金和上市公司。其中,政府引导基金对参投子基金按年度进行绩效考评时,将基金管理规模、团队规模和素质作为主要指标,尚未将碳减排效益指标加入评估体系。因此,大型基金公司或知名机构在资源调动能力、背书能力、品牌影响力等方面更具优势,募资占比能达到85%,而部分小而精、长期投资于低碳技术赛道的机构无法获得低成本资金的支持,从而影响了风险投资机构的良性运作。

四、VC/PE促进工业低碳技术创新的国际经验

作为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VC/PE在发达国家支持创业创新、提高直接融资比例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创业创新企业成长壮大。过去40年,风险投资影响了全球技术和科技产业的快速发展,并诞生出数千家“独角兽”企业,截至2023年三季度,全球独角兽企业中有超50%的企业位于美国

从主要做法来看,各国政府的风险投资政策大多致力于弥补资本市场缺陷,填补企业的融资缺口,更长远的目的是培育技术型企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尽管各国金融体系不同,但VC/PE支持工业低碳转型的诸多经验值得我国借鉴。在政策体系方面,欧盟通过设立专项基金(如欧盟气候和能源、欧盟创新基金、欧洲气候科技专项基金等)、建立气候投融资机构、实行碳排放交易机制、设立碳税等措施,支持清洁技术、节能、可再生能源等项目,推动欧洲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市场体系方面,美国VC在支持初创和成长期高科技企业发展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为初创期企业提供专业的咨询服务;日本通过设立可持续发展基金、绿色基金等政府引导绿色基金发挥带动作用,加速企业技术创新过程。在资金来源方面,美国VC/PE的资金来源主要为养老金、基金会和捐赠基金,英国、欧洲和加拿大的银行已开始试行针对中小企业的股权投资,银行积极性较高。如2022年,欧委会、欧洲投资银行(EIB)和欧洲投资基金签署担保协议,EIB为欧盟提供总额度为262亿欧元的担保,主要投资于可持续基础设施,研究、创新和数字化,中小企业以及社会投资。在基金存续期方面,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风险投资机构的基金存续期大部分为10年及以上,如美国市场的基金存续期多为“10+2”年,甚至有投资机构在美国和欧洲市场设立永久基金,使VC愿意给创业企业更多时间开发市场和打造产品。

五、对工业低碳技术投资引入VC/PE的几点思考

(一)完善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体系,提高企业节能内生动力

制定和完善绿色低碳先进技术成果目录、绿色低碳产业指导目录等技术清单分类指导不同发展阶段低碳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深入开展低碳技术通用标准研究,有效兼容国际标准,明确低碳技术关键性能和技术指标,为低碳技术创新提供确定的评估认证体系,降低投资风险和评估成本。建立有效的绿色知识产权合作机制,建立绿色知识产权基金,有效投资于重点科技领域的早期和成长期企业,加速绿色技术专利孵化。

(二)支持和培育专注投资于低碳技术的VC/PE机构

设立政府引导型碳中和技术创新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资种子期、初创期企业孵化发展项目。设立技术发展专项投资基金,如设立氢能发展专项投资基金,为初创型氢能企业提供发展资金,加大对氢能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投资支持力度。引导存量基金的绿色投资能力建设既要将绿色投资原则纳入其投资决策过程中,又要从业人员开展能力培训,包括识别绿色项目、量化环境效益、披露环境信息等方法和工具的使用,提高机构开展绿色投资的能力。

(三)鼓励保险、养老等长期资本投资于存续期较长的绿色VC/PE基金

存续期较长的绿色技术基金很难获得政府引导基金和市场资金的支持。因此,要持续推动各类中长期资金积极配置绿色VC/PE基金。政府和监管部门要明确鼓励包括社保基金在内的各类养老金和保险资金等长期资金参与创立和投资绿色技术基金。另外也要完善科研捐赠体系,激励企业家、慈善家与高校科研机构共同开展基础前沿性研究工作。

(四)建立合理的基金分类管理和绩效评价机制

合理控制政府引导基金投资强度,建立合理的子基金绩效评价机制,并且建立政府风险投资基金决策容错机制。对于外溢性强、市场失灵严重、社会资本不愿进入的低碳领域,要适度提高基金投资比例,反之则要降低投资强度。建立合理的子基金绩效评价机制,在核心绩效评价体系中加入碳绩效指标,加强基金公司历史绿色投资业绩的绩效评价,并根据技术创新周期,淡化基金管理公司的年度考核,强化周期考核。建立政府风险投资基金决策容错机制,对于投资种子基金、天使基金等偏早期的政府引导基金形成统一的监管方向和监管标准,有条件地减轻决策者的决策风险。

       (作者单位: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效与投资评估专业委员会)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