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科   普 >通知公告
中国科协关于印发《中国科协科普发展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
日期:2021-11-19 10:36:54      浏览数: 7906      来源: 中国能源研究会       作者: 【字体:

科协发普字〔2021〕52号

各全国学会、协会、研究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副省级城市科协,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协,各有关单位: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构建高质量科普服务体系,更好服务于世界科技强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中国科协研究制定《中国科协科普发展规划(2021—2025年)》,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中国科协

2021年11月17日

中国科协科普发展规划(2021—2025年)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以下简称《科学素质纲要》)、《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更好服务于世界科技强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特制定本规划。

一、前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这是新发展阶段科普事业发展的根本遵循。

“十三五”时期,各级科协和学会组织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切实履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实施牵头职责,会同有关部门和各级政府协同推进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全面完成“十三五”时期的各项目标任务,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2020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0.56%,科普信息化水平快速提升,科技传播能力大幅提高,现代科技馆体系稳步发展,惠民服务水平不断提升,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蓬勃开展,科普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科普社会化发展开创新局面,科普国际交流取得新突破,为创新发展营造了良好社会氛围,为确保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了积极贡献。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国内形势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对标新发展阶段的使命要求,科普工作还存在一定差距,科学精神弘扬不够,科技工作者参与科普的积极性和能力有待提高,科普有效供给不足,基层基础仍显薄弱,科普标准和评价体系亟需完善,科普开放合作水平有待提升。“十四五”时期,面向世界科技强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要求科普始终围绕服务人的全面发展、服务创新发展、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服务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从知识普及向素质提升转变,彰显科普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价值,促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促进社会文明进步。

二、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切实履行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职责,立足新发展阶段,树立大科普理念,推动科普工作与科技创新、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坚持以《科学素质纲要》实施为主线,以“科普中国”品牌为引领,以搭建各类科普服务平台为重点,以深化科普供给侧改革为动力,以构建科普工作与组织建设融通贯通机制为突破,以科普队伍和阵地建设为支撑,构建品牌、平台、改革、机制、队伍、阵地六位一体的高质量科普服务体系,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厚植公民科学素质基础。

(二)原则

——聚焦主责主业。强化对科技工作者的思想政治引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科学家精神,团结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践行科技为民服务,促进科学文化建设。

——深化科普供给侧改革。强化价值引领,将弘扬科学精神贯穿于科普工作全链条,突出精准性、通俗性、融合性,推动科普内容、形式和手段创新提升,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科普工作,全面提高科普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以高质量的科普供给服务高质量发展。

——服务基层发展。强化赋能基层导向,推动科普资源下沉和重心下移,充分发挥科协系统“一体两翼”优势,推动基层科普与教育、卫生、文化、体育、旅游等融合发展,服务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

——扩大开放合作。坚持开放包容,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加紧密的科普对外交流与合作,增进开放互信,服务可持续发展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三)目标

到2025年,“科普中国”品牌影响力、组织动员力和基层服务能力显著提升,优质科普内容供给和智慧化传播水平进一步提高,建立起规范化发展的科普标准和评价体系,科普社会化协同机制不断深化,对外交流合作取得新进展,服务科技工作者的能力和服务公民科学素质提升的能力显著增强,以人民为中心,普惠共享、规范发展的高质量科普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推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科普格局,为实现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15%的目标提供坚实支撑。

三、重点工程

1.科普信息化提升工程

——提升“科普中国”品牌引领力。按照“品牌引领、内容为王、共建共享、培育生态”的理念,统筹推进内容库、专家库、团队库和品牌矩阵、渠道矩阵、活动矩阵建设。充分调动广大科技工作者和科普工作者的积极性,更加广泛集聚社会各界力量共建共享科普中国品牌,协同建设科普中国生态圈。

——强化优质科普内容供给能力。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建立关键词库、案例库,推动建立科普内容的政治性和科学性审核把关机制。实施科普中国创作出版扶持计划,聚拢科技工作者和优质科普团队,支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等重大题材开展科普创作,创新科普内容表达方式,加强科技前沿、食品安全、医疗健康、防灾减灾、绿色环保、气候变化与碳达峰碳中和等方面的科普精品内容产出。聚焦社会热点和公众需求,联合主流新闻媒体、有关应急管理机构等,及时进行科普解读。

——建设完善科普中国传播矩阵。立足科普中国信息化平台,打造优质科普内容汇聚和分发枢纽,逐步加强信息汇聚、数据分析、应用服务和决策参考,提升专业化科普服务水平。通过栏目共建、内容共享、团队入驻等方式,强化与主流媒体和网络平台的深度合作,拓展传播领域,为科技工作者搭建科普服务和展示平台。加强科普中国新媒体建设,提升用户活跃度和在各大网络媒体的传播力。完善科学辟谣机制,通过联合发榜、活动、宣传等方式形成有社会影响力的辟谣矩阵。

——强化科普中国落地应用。办好“典赞·科普中国”年度活动,宣传展示年度科普人物和科普作品。创新科普中国精准化服务模式,建好用好科普中国信息员队伍,加强科普中国内容资源对重点人群和重点地区的精准推送。支持全国学会、地方科协以及相关社会机构开展科普中国品牌宣介活动,鼓励各地用好科普中国内容资源,开展全国学会和省级科协的科普信息化评价工作。

专栏1:实施科普中国平台建设项目。围绕资源荟萃、渠道矩阵、品牌建设、运营保障等四大方面,提升科普中国信息化平台内容品质和服务水平,强化科普人才培育和科普团队扶持,完善科普中国传播矩阵,建立完善科普中国运营保障机制,提升科普中国品牌影响力。

2.科普基础设施工程

——深化中国特色现代科技馆体系建设。充分发挥科技馆科普服务资源、队伍、平台等优势,依托实体科技馆,统筹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农村中学科技馆、数字科技馆协同发展,提升展览体验服务质量,组织开展科技志愿服务,建设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前沿科技体验基地、公共安全健康教育基地和科学教育资源汇集平台,打造支撑高质量科普服务体系的核心阵地。

——提高科技馆建设服务水平。推动修订发布《科学技术馆建设标准》。推动科技馆行业标准体系建设,完善科技馆年报制度,做好科技馆免费开放工作。推动全国科技馆优化布局,均衡发展,实施卓越科技馆培育计划和中小科技馆能力提升计划,到2025年,推动每个地级市建有1座科技馆,鼓励有条件的县级区域因地制宜建设科技馆,鼓励专题特色科技馆建设。加强全国科技馆联动共享,搭建全国科技馆主题巡展共建共享平台,建立流动科普资源库,建设科普大篷车区域资源共享中心,持续提升农村中学科技馆覆盖率和利用率,推进科技馆影视资源共享。发挥中国数字科技馆的枢纽作用,加强科技馆体系信息化建设,实现智慧连接。推动成立中国科技文化场馆联合体,构建科技文化跨界平台。

——深入开展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创建活动。制定出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创建认定标准和管理办法,到2025年,全国科普教育基地达到2000个。加强示范推广和交流培训,提升基地科普服务能力,探索建立区域和行业科普教育基地联盟,鼓励和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科学共同体和社会组织等各行业和领域建立科普教育基地或专门科普场所。支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本地区科普教育基地的创建认定工作。

专栏2:实施科技馆体系建设项目。完善科技馆体系运行机制,推进科技馆展览展品和教育活动研发与实施,建设科技馆展品创意和研发平台,制作科普影视资源,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进科技馆展教共享服务,建立流动科技馆展览资源库,开发多主题的流动展览(不少于40个),研发科普大篷车主题车载资源(不少于20个),开发农村中学科技馆模块化资源(不少于12套),新建农村中学科技馆不少于200座,依托中国数字科技馆,建设科技馆体系数据中心和管理服务平台。

3.科技教育能力提升工程

——推进校内外协同的科技教育体系建设。围绕落实《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积极发挥科协系统组织和资源优势,加强学生科技教育。面向学校课后服务需求,动员组织科技工作者和科技馆体系、科普教育基地等科普阵地设施,积极提供研究性学习课程、实践体验活动等科技教育服务,着力培养学生科学兴趣、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加强校外科技教育相关规范、标准研究,探索建立科技辅导员专业水平认证工作机制。促进科学家和教育工作者协同合作,探索建立中小学生科技教育体系,组织推荐优秀科技工作者积极参与中小学基础学科教师培养培训,推动教师提升自身科学素质和教学能力,带动提高学生科学素质。

——深化青少年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以培养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为目标,深入实施中学生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计划(“英才计划”),到2025年累计培养中学生5000人以上,开展科技创新后备人才成长规律研究,建设科技创新后备人才成长数据库,鼓励支持各地开展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工作。深化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全国中学生五项学科竞赛等竞赛活动改革,建立健全竞赛协调和监督工作机制,加强对青少年的科研诚信教育,扩大和提升竞赛活动覆盖面和影响力,到2025年累计参赛5000万人次以上。

——加强青少年科技创新实践阵地建设。广泛组织开展青少年科学节、科普报告、调查体验、航空航天、科学影像节等活动,持续提升高校科学营活动质量和内涵。建设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服务云平台。建设英才基地、科学营地和青少年科学工作室,推动重点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型企业的优质科教资源向中学生开放。组织开展科技教育乡村行活动,每年服务乡村地区百县千校。完善国家、省级和基层三级科技辅导员培训体系,深入开展“送培到基层”活动,以中小学校长、农村科学教师和辅导员为重点,每年培训科学教师10万人次。

专栏3:实施青少年科技创新行动项目。举办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全国中学生五项学科竞赛、“英才计划”等活动;开展青少年高校科学营等主题性、示范性科学教育项目,建设英才基地、科学营地和青少年科学工作室,联合主流媒体推出有影响力的青少年科普节目,打造青少年科普活动平台矩阵;建设科技创新后备人才成长数据库,开展科技创新后备人才成长规律研究;实施青少年科学教育国际及港澳台拓展计划,吸引更多国际及港澳台青少年参加科技竞赛与交流活动;推广应用“科创筑梦”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服务云平台,开展教师、科技辅导员培训交流活动。

4.基层科普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加强应急科普工作。联合相关部门建立应急科普宣教协同机制,坚持经常性宣传教育与集中式应急宣传相统一,推动纳入各级突发事件应急工作整体规划和协调机制。推进国家科普中心建设。储备和传播优质应急科普内容资源,开展应急科普主题活动,推动建立应急科普专家队伍。

——构建基层科普组织动员体系。推动各级科协工作重心下移,构建省域统筹政策和机制,市域构建资源集散中心,县域组织落实,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党群服务中心、社区服务中心(站)等为阵地,以志愿服务为重要手段的基层科普组织动员体系。以“三长”(基层教育、医疗卫生、农技推广等领域的机构负责人和业务骨干)带“三会”(基层教育、医疗卫生、农技推广等领域的学术团体),推进科普与基层组织建设融通发展。发挥县域科普示范引领作用,分批次认定500个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建立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年度工作报告等制度。支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本地区科普示范县(市、区)的创建认定工作。深入实施“基层科普行动计划”。以市域为重点,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因地制宜开展全域科普工作。

——实施科普服务乡村振兴行动。围绕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着力提升农民文明生活、科学生产、科学经营等能力,利用农村科普设施、文化设施等阵地,以“科普+”“+科普”等方式,探索农村科普与教育、卫生、文化、旅游、体育等融合服务新模式、新手段、新机制,推动各级学会资源与县域科普需求对接。加强乡(镇、街道)、村(社区)科普组织建设,支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发展,提升科技小院科普服务能力。组织开展高素质农民研修、农民科学素质网络知识竞赛等系列活动,建设智慧农民平台,强化农村重点人群培训。

——实施城镇社区科普提质行动。围绕社区居民教育、健康、安全等实际需求,重点面向老年人和青少年群体,鼓励有条件的社区建设科普设施阵地,经常性开展科普服务。利用社区科普馆、社区书苑、文化中心、活动中心、公园科普长廊等基层阵地和设施,推动科普服务融入基层管理服务平台。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实施“智慧助老行动三年计划”,推动各地依托科技馆等设施建设老年科技大学,服务提升老年人信息素养和健康素养。

——广泛开展群众性示范科普活动。持续打造全国科普日活动大平台。发动全国学会、地方科协和社会各界积极开展科技活动周、防灾减灾日、食品安全宣传周、全国低碳日等主题活动,增进公众对科技发展的了解和支持,积极营造崇尚创新和科学理性的社会氛围。

专栏4:实施科普服务乡村振兴行动项目。充分发挥全国学会和地方科协优势,组织开展科技助力乡村振兴活动。实施科普惠民服务专项,开展科普活动、技能培训、技术指导等,助力提升定点帮扶县、脱贫地区、新疆和西藏等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大力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实施“智惠行动”,开展学会科技志愿服务基层行等活动。

5.科技资源科普化助力工程

——推动科技资源科普化机制建设。促进科研科普融合,开展科技创新主体、科技创新成果科普服务评价,支持和引导具有高质量科技资源的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科学共同体等开展科普工作。支持中国公众科学素质促进联合体发展,开展联合体乡村振兴公益行动、公众开放日等活动,充分发挥联合体成员单位在科普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推动设立科普发展奖项,激发社会多元主体的参与活力。

——加强学会科普能力建设。制定新时代加强学会科普工作的意见,推动将学会科普纳入科协总体科普工作中同谋划、同部署、同实施,将科普作为中国特色一流学会创建的重要内容纳入工作考核。围绕品牌、平台、队伍、科普专项、激励奖励、科普阵地六位一体构建学会科普服务体系。实施学会科普品牌建设计划,支持学会结合重大科技事件、科研成果、社会热点和重要节点,打造特色科普品牌。加强科学传播专家团队建设,搭建为科技工作者服务的科普工作平台。分类制定科技资源科普化工作指南,指导学会将学术资源转化为科普资源。建立完善学会科普激励机制,推动学会设立科普奖项。

——促进科普产业发展。办好中国科幻大会,加强会地合作,搭建高水平科幻交流合作平台,推动社会力量组建科幻产业联合体、设立科幻奖项和产业基金,培育科幻人才,推动构建良好科幻发展生态。推进科技传播与影视融合,建立科幻电影科学顾问库,组建全国科幻科普电影放映联盟。推动出台促进科普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办好中国(芜湖)科普产品博览交易会,鼓励地方科协、学会和企业举办科普产品和服务交易展示活动,推动科普产品研发与创新。

专栏5:实施学术资源科普化项目。着力推动提升学会科普能力,举办学会科普交流活动,支持学会开展品牌科普活动,建设科学传播专家工作室。加强科技成果宣传,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科技创新主体利用科技资源开展科普工作,充分发挥科技设施科普功能,提升科技工作者科普能力。支持科普科幻精品创作与传播。

6.科普规范化建设工程

——建设科普中国“百人会”高端智库。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依托中国科普研究所,汇聚学、研、政、产专家力量,以项目为载体,按照“核心—平台—基地”模式,围绕科普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通过举办品牌智库活动、组织热点问题研讨、推出有影响力的智库产品,构筑新观点新思想新理论生产和传播平台,搭建连接型、合作型科普智库网络体系,以高水平科普政策建议服务科普事业高质量发展。

——加强科普服务规范指导。开展科普规范化战略研究,加强顶层谋划和项目引导,编制发布中国科协科普标准制修订计划,鼓励支持各级科协和学会组织加强科普工作相关标准研究和应用。充分发挥全国科普服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等平台作用,推进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企业标准和标准性文件等科普标准的研究制定,形成一批可推广、可复制、实践指导性强的科普标准化成果,推动科普标准规范的宣贯应用。

——进一步完善监测评估体系。按照《科学素质纲要》对新时期科学素质建设的要求,突出科学精神的价值引领作用,以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为基础,强化对公民应用科学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要求,形成一套全面、系统监测评估公民科学素质的评价指标和测评工具。研究建立科学素质建设能力评价指标和评估体系。定期开展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监测评估科学素质建设情况,为全国和地方科学素质建设提供决策参考和对策建议。

专栏6:实施科普创新与科学素质研究项目。搭建高端智库合作平台,围绕科学素质测评体系建设等重大战略方向以及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实施重点工作,深入开展科普理论与实践研究;支持建设系列基层联系点,建设智库基础数据库、基本案例库和人才数据库,打造智库产品生产平台,提供解决方案和实施路径。

7.科普队伍建设工程

——加大科普队伍建设力度。强化价值引领,加强宣传引导和规范指导,提高专兼职科普人才的政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传播科普正能量。大力发展科普场馆、科普教育基地、科技出版、新媒体科普、科普研究等领域专职科普人才队伍。鼓励企业、科研机构、高校设立科普岗位。加大培训力度,推动科技工作者和媒体从业人员科普能力提升。推进高层次科普人才培养。完善评价激励机制,支持将科普工作业绩作为职称评定和考核评价的重要参考或加分项,推动各地各有关部门对科普专业技术人才的评价认可和职称评定。

——推进科普创作队伍发展。联合教育、传播等领域权威机构和专业科研机构,推动建立科普中国星空学院,为科技工作者做科普提供提能、培训、宣传等服务,搭建团结服务科技工作者的科普工作平台。以服务科普创作者和传播者为目标,实施科普中国星空计划,举办中国科普创作大会和科普中国星空大会。

——推进科技志愿者队伍开展科普服务。鼓励支持全国学会和地方科协建立科技志愿服务队,组织动员知名专家和广大科技工作者深入乡村、社区等开展科技志愿服务。发展壮大老年志愿者队伍,充分发挥老科技工作者在决策咨询、科学普及等方面的作用。

专栏7:实施推动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项目。做好《科学素质纲要》实施综合协调与服务。实施基层科普服务能力提升专项,加强试点探索、培训交流、案例推广和调查研究,推动构建基层科普服务体系,组织举办送科技下基层、农民科学素质竞赛等群众性科普示范活动。组织开展全国科普日系列活动。实施科普教育基地示范专项,建设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公共服务平台,组织开展基地联合科普服务活动,打造具有持续影响力和示范性的基地典型项目。组织推进科普服务规范化建设。组织和支持开展科普交流合作展示活动。加强科普人才培养和培训。

8.科普对外交流合作工程

——搭建科普开放合作的国际平台。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致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的贺信精神,依托世界公众科学素质组织筹备委员会等组织架构,积极倡导提升公众科学素质共同价值理念,不断扩大科普国际朋友圈。实施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行动,定期召开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开展公民科学素质研究与测评、科技场馆建设和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等领域项目合作,深化科技竞赛、展览、互访等双边、多边活动交流,探索制定科普相关国际标准,建立常态化科普对外交流合作机制。

——拓展全国学会和地方科协的科普对外交流合作。鼓励支持学会充分利用国际及港澳台交流合作机制,积极参与相关国际组织的活动和工作,拓展科普交流渠道,促进各学科领域的科技人文交流。鼓励各地发挥自身特色优势,积极开展科普展会、科技交流、科技体验营等对外交流活动。

——深化国际及港澳台青少年科技教育交流。充分发挥“一带一路”国际科学教育协调委员会机制作用,做大做强“一带一路”青少年创客营与教师研讨活动品牌,深化“一带一路”虚拟科学中心建设,到2025年累计受益的国内外师生超过3000万人次。加强青少年科技交流、科学教师培训、科教资源推广与引进等方面合作,组织青少年参加国际科技交流活动。开展港澳台大学生实习体验交流等活动。

专栏8:实施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行动项目。推进世界公众科学素质组织建设,召开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深入开展双边、多边常态化交流合作,促进公众科学素质建设产品和服务的国际标准建设。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切实履行好《科学素质纲要》实施牵头职责。加强科学素质建设综合协调与服务,会同各地和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将各项目标任务落在实处。强化用法治思维推动科普发展,推动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推动各地制修订科普条例、出台实施细则,推动建立更加有利于科普事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体系。

——积极争取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支持。各级科协要加强对科普工作的谋划和统筹,推动将科普工作和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目标任务纳入国家、地方、部门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各级学会要把科普作为学会改革和服务能力提升的重要方面,将学术交流、党建活动与科普服务紧密结合,为会员参与科普活动提供更多途径和机会。

(二)完善机制保障

——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专兼职科普人才和志愿者积极性,对在科学素质建设中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给予奖励和表彰。

——加强示范引导。鼓励和支持学会和基层科协按照实际情况创造性开展工作,加强交流,选树典型,及时总结、适时推广基层好经验、好做法。

(三)加大科普投入

——积极争取财政投入。各级科协组织要按照《科技领域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等相关要求,积极争取政府及相关部门对科普工作的政策扶持、条件支持和项目投入,逐步提高科普经费的投入水平,注重加强科普经费使用情况的绩效评价,确保专款专用和使用效果。

——拓展科普资金来源渠道。探索发挥市场在科普资源配置方面的重要作用,鼓励引导社会机构、企业、个人投入科普事业。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