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能源党建好案例】构建“335”工作模式 助力“绿电村台”建设
日期:2024-11-11 19:59:14      浏览数: 481      来源: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东明县供电公司       作者: 【字体:

构建“335”工作模式 助力“绿电村台”建设

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东明县供电公司

 

一、创新背景

当前,正值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推进农业农村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战略部署的关键时期,农村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与能源转型任务艰巨。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东明县供电公司党委(以下简称公司党委)立足县域实际,发挥能源企业优势,开展“绿电村台”建设。东明县是黄河入鲁第一县,黄河滩区面积317平方公里,现有滩区搬迁村台24个。鲲鹏社区位于东明县菜园集镇黄河滩区迁建一号村台,占地979亩,共安置群众1100余户。鲲鹏社区整体建筑风格为鲁西南传统民居,东明县作为国家整县屋顶光伏开发试点县,在鲲鹏社区推广“绿电村台”建设较为可行。

公司党委与东明县委、菜园集镇党委积极沟通,在鲲鹏社区建设全市首家“光储充一体化”试点项目,并探索打造全市首个“零碳村台”。公司党委与鲲鹏社区党组织开展结对共建活动,构建“335”工作模式(抓好“三个结合”、坚持“三个一”、推进“源、网、荷、储、充”五项重点),通过在社区内发展低碳经济,创新低碳技术,倡导低碳生活方式,最大限度减少村台的温室气体排放,形成结构优化、循环利用、节能的物质循环体系,形成健康、节约、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从而实现社区零能量消耗、零碳排放。

二、主要做法

(一)抓好“三个结合”原则

一是生态保护与能源利用相结合。在建设“绿电村台”过程中,将生态保护放在首要位置。充分考虑乡村的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当地的植被、水源、土壤等自然资源。积极利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从而达到既保护生态环境,又实现能源可持续利用的目的。

二是科技创新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在“绿电村台”建设中,融入鲁西南传统民居的建筑风格、民俗文化等元素,保留乡村的特色和魅力。同时采用“供服系统+用采系统”全量光伏配变实时监测,主动感知、超前预警村台配变异常情况,保障村台居民优质高效用电。

三是政府引导与村民参与相结合。积极与乡镇政府沟通,通过政府、公司联合宣传引导,让村民了解“绿电村台”的意义和好处,提高群众的“零碳”意识,鼓励群众参与村台的建设和管理,共同为美丽乡村建设贡献力量。

(二)坚持“三个一”内容

一是建设一支精益求精队伍。抽调营销、发展、运检、党建等专业骨干力量,合力攻坚屋顶光伏系统、分布式储能系统、光储充系统、光伏小品、零碳数据显示屏、零碳科普展示馆等建设工作。依托公司彩虹共产党员服务队,将电力网格经理和社区网格员进行标准化匹配,实现村民“足不出村、轻松办电”,提升村民用电良好感知。发挥支部书记“头雁”作用,结合传统节日庆典、民俗表演等,深化运用“党支部书记在现场”“书记谈文化”等形式,增强村民对传统文化、公司文化的认同感。

二是围绕一个为民服务中心。新建“村网共建”电力便民服务点,根据“政府主导、电网主动、政企联动”工作原则,积极开展电力便民网格化服务,党员服务队队员会不定期的到服务点,打开门跟社区网格员、社区工作者、用电客户唠唠家常、听听诉求。安装爱心充电桩,为村台孤寡老人、军属、烈属等特殊群体,每月提供免费充电额度,为村台居民提供暖心服务。

三是形成一套运行反馈机制。为更好的扩大光伏接入容量,形成一套“引导-对接-装机-报修”运行机制,大大优化光伏接入流程。根据设备承载力和光伏装机容量,提前制定4种典型设计方案,供有意向装设光伏的村民进行选择。在便民服务点设置意见薄,及时了解村民光储充用电问题,不断优化服务流程。

(三)推进“源、网、荷、储、充”五项重点

源:追循红色革命事迹源头,传承红色革命精神组织开展“寻源头·践初心”活动,组织公司党员开展现场党性教育。走进菏泽市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夏营党支部、王高寨烈士陵园等红色基地,邀请老党员讲述革命抗战时期的英勇故事,接受红色革命教育洗礼。走进小井乡村记忆馆,重温1978年小井村率先实行“大包干”事情始末,学习小井人敢闯、敢干、敢为人先的精神。开设“社会主义发展史”课堂,走进黄河滩区特色旅游村—辛庄村(黄河入鲁第一村)、黄河滩区村台村史馆,了解黄河滩区搬迁前后,居住条件、生活水平、产业发展等变化,直观展示滩区群众由脱离贫困到实现共同富裕的艰辛历程。

网:逐步构建新能源为主体的村台智慧微电网。推动公用设施和分布式光伏新能源一体化发展。采用“智能融合终端+光伏分界开关”“1+N”模式,加装光伏分界开关,将台区智能融合终端监控范围延伸至低压分布式光伏用户,采用“融合终端+光伏开关+光伏用户”模式,采集数据接入物联网云主站,实现低压分布式光伏可观、可测、可控。搭建台区能源管理系统,监控各分布式资源,基于平台全面的数据采集基础,针对台区用电特点和光伏发电情况,开展综合分析评估,实现“网、荷、储、充”协调控制功能,实现对能源的精细管理和调度,保障系统整体的稳定可靠运行。

荷:生产生活,绿电同行。一是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开展节能环保宣传活动,提高居民对节能环保和低碳生活的认识,实现滩区居民在照明、餐饮、制冷制热等方面的绿色生活。三是探索现代产业发展。可再生能源的供给电量在满足村台居民正常生产生活的前提下,探索新能源+现代农业模式,结合滩区虎杖种植等绿色产业,发展渔光互补、农光互补、林光互补,探索绿色种植、养殖新模式,提升土地综合利用价值。

储:推进清洁能源存储,滩区居民的日光宝盒。采用“自发自用,余量上网”模式,配合清洁能源发电及村民负荷,实现清洁能源的存储、供电,实现多种能源协调可控。依托光伏系统、储能系统构建“光储充一体化”模式,将光伏发电剩余电量回馈到电网,为村民提供额外收益,为电网提供可调容量裕度,形成灵活互动的局部微电网。

充:扩大电力充电桩建设数量,提升居民充电便利度。在村台建设公共充电场站,打造方便快捷的公共充电网络,结合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通过推广低碳交通方式,鼓励居民购买新能源交通工具,实现绿色出行。为了服务社区孤寡老人、军属、烈属等特殊群体,在便民服务点安装爱心充电桩,每月固定免费提供30度的充电额度,为村台居民提供暖心服务。

三、创新成效

一是让生态文明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公司党委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为载体,深入鲲鹏社区、学校、医院等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将绿色发展、低碳生活融入文明实践,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公司建设“绿电村台”做法获得地方政府认可和支持,获得滩区群众广泛认可。

二是让低碳发展成效更加显著。通过“支部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方式,实现“零碳”用能并增加群众收入。以一户安装18块555W光伏板的住户为例,按照年利用小时数1150小时计算,年发电量约11500千瓦时,年用电量3000千瓦时,可节省电费1640元,按照剩余电量全部为村民电动车充电利用、每千瓦时0.5元计算,收益4250元,全年可实现收益5890元。

三是为后续推广提供了有益参考。通过在鲲鹏社区总结建设“绿电村台”经验,为后续在东明县域内其他村台推广“绿电村台”做法提供了参考。东明县域内共有24个村台、32000余户,若“绿电村台”在县域内推广开来,将会为滩区群众建设美丽乡村增加可观收入。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