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能源党建好成果】国网江苏电力公司盱眙县供电分公司:驻村“第一书记”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探索
日期:2023-01-06 14:25:54      浏览数: 1665      来源: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盱眙县供电分公司       作者:王东阳 张海虹 黄媛 李国栋 杨海涛 【字体:

驻村“第一书记”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探索

 

王东阳 张海虹 黄媛 李国栋 杨海涛

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盱眙县供电分公司

 

新时代,新作为。国网淮安供电公司立足央企政治属性和供电企业特性,在文化传播、文明实践中和惠民帮扶及服务中,精准定位,务求实效,创新实践,融合新时代文明实践思想,深入推进雨山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坚持做优本职服务、做实延伸服务、做深志愿服务,打通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当好乡村振兴“先行官”、架起党群“连心桥”,将“人民电业为人民”的初心化成一束束文明之光,用奋斗实干与新时代文明实践同频共振,彰显央企担当。

一、“第一书记”新时代文明实践探索工作思路

按照“传播思想、提振精神、践行文明、服务客户”的目标定位,以驻村“第一书记”为纽带,国网淮安供电公司精准提出建设一个联盟、打造三支队伍、构建三个机制、开展3个活动的“1333”文明实践工作思路。依托供电公司和茶场联盟,公司党员服务队、青年志愿服务队和专业技术服务队,以“组织协作、文化导引、支撑保障”为核心的三大体系开展文化传播、电力护航、惠民助农3种文明实践活动,宣读新思想,解读新政策,开创新平台,优化新服务,切实发挥驻村第一书记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作用。

二、“第一书记”新时代文明实践探索路径

1、成立一个联盟,让文明实践支撑体系更牢

国网淮安供电公司基于雨山茶场发展现状,精准提出与雨山茶场党支部建设一个党建联盟的工作思路,着力推动雨山茶场与供电公司党建融合发展、积极构建区域统筹、上下联动、共建共享的工作格局。依托联盟,不断拓展“第一书记”在雨山茶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服务群众的方式渠道,带领群众开展各项新时代文明实践各项活动,拉近与群众的距离,进一步了解群众需求,入户走访茶农、五保户,了解村情民意,摸清产业结构,针对性开展工作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认真做好公司、政府、茶场的联络人和服务茶场的带头人,让新时代文明之风浸润人心。

2、打造三支队伍,让文明实践辐射范围更广

依托“第一书记”的纽带作用,在构建一个联盟的基础上,整合供电公司、供电所与雨山村志愿者资源,打造党员服务队、志愿服务队、专业技术服务队(劳模、专家等)三支服务队伍,形成共产党员服务队示范引领、志愿服务小队辐射传播的良好态势。通过合理安排三支服务队活动开展义务种植茶树、采摘明前茶、关爱困难群众、义务宣讲等各项活动,推动雨山村志愿服务等活动落地生根。

3、构建三个机制,让文明实践核心引领更强

构建以“组织协作、文化导引、支撑保障”为核心的三大体系。组织协作,“第一书记”主动靠前,联动上下,充分发挥其在雨山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组织协作作用,用好三支队伍,发挥三支队伍在雨山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志愿服务能力和优势,组织服务队成员“一对一”(一个服务队成员对应一个雨山村家庭)积极指导帮扶群众汲取新时代文明实践精神内涵,关心关爱留守老人和儿童,为他们送去如亲人般的温暖。文化引导,协同政府,举办雨山茶休闲旅游节,组织群众观看喜闻乐见的各项文艺汇演活动、参与舞蹈表演等。对雨山茶场振兴的文化内涵进行提炼,共同制作《雨山谣》作品,以影视手法,引导群众产生共情。支撑保障,以“第一书记”管理办法为制度保障、以在雨山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打造的一展馆一广场一长廊为阵地保障全力支撑“第一书记”成为群众的贴心人。

4、开展三项活动,让文明实践之风浸润人心

为了盘活现有的文化资源,“第一书记”围绕理论宣讲、智慧生产、志愿帮扶平台持续开展文化传播、电力护航、惠民助农3种文明实践工作,进一步激发雨山村群众内生动力,形成新时代文明实践新格局。

(1)当好群众的“宣教员”,唱响文明实践之高歌。围绕文化传播打造理论宣讲平台,积极谋划红色宣讲讲堂、科学宣讲讲堂。红色宣讲讲堂依托联盟架构,公司组织开展双方支部主题党日、道德讲堂等活动,活动以弘扬红色革命传统精神为主线,开展国家最新政策宣讲、党的最新理论宣讲等,过程中注重贴近基层、联系实际。通过不同的宣讲方式,用“群言群语”讲“群众故事”,切实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让文明实践往群众心里走、往实里走,让志愿服务成为人人可学、处处可行的新风尚。同时,“第一书记”还因地制宜,精心策划,开展特色足、载体活、辐射广的文明实践活动,回顾雨山茶场坎坷的发展历程,充分挖掘茶场贫困群众司建业等老茶农脱贫攻坚的感人事迹,组织供电公司和茶场群众参加雨山茶场采风活动,积极宣扬茶场好人好事,并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文化广场进行作品展览,厚植美德土壤,施行道德教化,进一步提升茶场群众道德水平,引领民风积极向上。

科学宣讲讲堂围绕雨山村茶产业开展,根据实际发展需求,“第一书记”汇聚茶产业发展“智囊团”共同为雨山群众出谋划策,成立一个基地、邀请一批专家、组织一场直播、打造一个品牌一是成立一个基地,“第一书记”立足本职行业优势邀请上海电力大学在雨山村成立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依托其较强的教学科研实力,为茶场更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二是邀请一批专家,邀请茶叶种植技术专家、电商平台业务专家对雨山群众开展培训,指导雨山群众在国家电网网上商城及其旗下“慧农帮”APP平台上接单、销售,以线上+线下销售相结合的方式拓宽销售渠道传,实现单笔销售“一品红”701盒,价值94635元。三是组织一场直播,通过邀请“荔枝新闻”,组织网络直播带货,实时观看直播人数达27.8万人,扩大雨山茶的影响力。三是打造一个品牌,会同浙江大学、南京农业大学设计研发新能源移动式红茶制茶色设备,邀请福建宁德“坦洋功夫”红茶茶艺专家用雨山茶叶试制一批红茶样品,并邀请南农大专家作品质鉴定,为雨山群众锁定茶产业的突破口,打造“能源绿一品红”系列红茶品牌为群众增收,提高群众幸福指数。

(2)当好群众的“技术员”,驱动文明发展之动力。围绕电力护航打造智慧生产平台,“第一书记”利用自身行业优势,用现在进行时+未来完成时驱动谋划,为雨山群众生活生产提供坚强电力保障。一是经前期调研考察引进苏北首条红茶加工生产线,将原每年一季只产绿茶变为每年产三季红茶、绿茶间歇生产,多季节、规模化生产提高了雨山群众生产效率。二是在雨山茶场实施配电网优化升级改造工程,有力改善雨山村电力基础设施,在满足群众生活山产用电可靠性的基础上,在茶场入口处实施杆线入地、配电自动化、中低压标准化改造等项目,为群众舒适的人文居住环境提供有力保障。三是结合现有资源,“第一书记”也会根据乡镇规划和雨山村群众实际需求,结合电气化项目,致力于打造雨山村成为“零碳乡村”,助力雨山村成为文旅休闲胜地,为雨山村百姓谋求最大的福利。

(3)当好群众的“服务员”,传递文明实践之爱心。

围绕惠民助农打造志愿帮扶平台。根据雨山群众现实需求,采取1+n文明服务的实践模式,暨一个总调度+多个志愿服务,“第一书记”依托雨山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总调度阵地,第一时间接单,在统筹考虑的情况下,合理派单给三支队伍成员,并同时部署文明志愿服务措施,解决雨山群众急、难、愁、盼的现实问题。入户走访精准施策,在“第一书记”驻村期间,通过深入雨山村32户贫困户开展调研走访,建立起档案卡,“一户一策”实施精准志愿帮扶,通过发动志愿者对外协助推广茶叶和农副产品等,拓宽销售渠道,增加贫困户收入。志愿维修用电线路,在学雷锋活动日、节假日等时间,开展集中志愿行动,“第一书记”组织志愿者深入茶农家开展安全用电、科学用电宣传,义务为贫困群众维修用电线路等。疫情期间,受制于疫情管控措施,熟练采茶工无法进入茶场,“第一书记”第一时间组织供电公司志愿服务队前往茶场帮扶茶农群众一起完成明前茶的采摘。开设“电力爱心超市”,为进一步促进乡村文明、乡风治理方面取得积极成效,“第一书记”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在雨山村开设“电力爱心超市”,“电力爱心超市”鼓励雨山村群众手工制作文创产品获得销售收入的同时,还可以获得爱心积分,用来兑换生活用品,实现双重收益,提升创业热情。

三、“第一书记”新时代文明实践探索实效

1.文明实践唤醒群众思想

在雨山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建设中,“第一书记”将引导广发群众解放思想、紧跟时代步伐,有效推进党的思想理论、方针政策在基层广泛传播。统筹党员活动室等实体阵地和“学习强国”网上阵地,开展道德讲堂等宣讲活动。面向广大干部群众常态化开展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及其他各项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政策,推动党的思想政策直达基层。被大山困了一辈子的茶农们开启了思想觉醒的新大门,“双碳战略”、“零碳乡村”、“乡村振兴”等热门词汇成为了群众的耳熟能详的口头禅,也成为了雨山群众为之奋斗的目标。

2.文明实践满足群众发展需求

“第一书记”立足本职工作,在探索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实施过程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民服务,坚持聚焦基层群众所思所想所盼,利用多种渠道搜集群众的需求,真正做到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真正的为群众办实事。日记本里、手机微信里都记录着群众的实际需要,建立需求库,讲群众最想听的内容,讲解群众最想学的知识,提供群众最需要的服务,解决群众最闹心的难题,使群众的需求得到进一步的满足。

3.文明实践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第一书记”通过开展大量的文明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提升了当地群众对党和政府的认识,提升群众的思想文化素质,“第一书记”不断梳理群众需求,汇聚群众“智囊团”制定针对性措施解决群众实际困难,使得与群众的关系越来越紧密。群众开始参与雨山茶场治理、群众代表开始入股问源茶旅有限公司参与茶产品销售和利益分红,群众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大幅提升,茶场治理成效得到显著增强,他们发自内心的想依靠自己的双手带领这个养育了他们大半辈子的老茶场重焕生机。截止2021年底,茶场已累计生产茶叶9万斤,各类市场收益逾1500万元。群众人均收入由2017年的不足6000元,到2021年底已达17000元,茶园贫困农户获得了年人均11000元以上的增收,文明成果之花开遍雨山上下。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